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新聞】鹿耳社區紅樹林復育區 蔡登進與學者尋找紅茄苳

2014/01/22【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您見識過臺南市安南區鹿耳社區也有紅樹林生態奇觀?「鹿耳社區」一詞為安南區鹿耳社區轄區內『鹿耳門溪』,也是古時候鹿耳門港之要塞,故稱「鹿耳里」也稱「鹿耳社區」。鹿耳門北汕尾島,自古來的聚落,就只有島嶼北邊的媽祖宮村,目前仍然保持小小漁村與鹽舍之部落型態,東臨濱海公路、西濱台灣海峽。臺南鹿耳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暨亞登民俗文化工作室總監蔡登進表示,鹿耳社區800巷四周圍繞著水道,猶如一座護城河,近年來種樹綠美化遭遇到鹽份過高,而估死。鄰近的宿舍區,因闢路紅樹林被砍伐,移植於社區水道,存活的非常翠綠,遂興起將水道四周遍植紅樹林樹種、水筆仔、五梨跤、欖李、海茄冬等,期許將來能有第二條海上綠色隧道,並增進社區對生態之富裕與保育之用心。

蔡登進表示,1月18日下午15時40分來自臺北的潘富俊博士與王進義兄黃博士等一行人,到鹿耳社區的紅樹林復育區,尋找紅茄苳,在主人邱清先生的陪同下,我們發現總共有100多株的紅茄苳,並採集了不少的紅茄冬的胎生苗,潘博士的學生要帶回台北去培育,潘老師建議我們將他闢建為一個紅樹林生態園區,作生態教育與導覽解說。我在想,已明年的林業計畫,來執行部分的工作,並取得邱先生的認同,一起來進行此一計畫。


紅樹林的名稱,源自於紅樹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其附著的枝幹呈紅褐色,故得名。是一種紅樹科植物─紅茄苳的特徵,由於這種樹木的樹幹、枝條都是紅色的,樹皮可以提煉紅色染料,東南亞常將紅樹的樹皮提煉紅色染料,馬來人於是稱它的樹皮為「紅樹皮」,而中文名稱則叫做紅樹。英文則以「Mangrove」來通稱所有的紅樹林植物,該字是由西班牙文中的樹(Mangle)和英文中的樹叢(Grove)所組成。而現在所指的紅樹林僅侷限於生長在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及平均高潮線以上之灌木或喬木, 真正紅樹林植物是指「只生活在河口潮間帶之木本植物,而且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的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世界紅樹林的種類約有10科16屬55種。

紅樹林的定義『生長於熱帶或亞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及平均高潮線以上間之喬木或灌木稱為紅樹林』,紅樹林是很有趣的植物,例如它有胎生、呼吸根、支撐根等特殊演化,紅樹林而且有它一定的作用,可以維持濱海濕地的豐富生態,還有防風、抗海潮侵蝕等功用,主要在於漲潮時紅樹林的生育地會淹水而形成所謂的水中森林。而在這河、海跟陸地交接的地方,不僅水、陸棲生物俱存,加上河流從上游攜帶下來豐富的物質堆積於此,亦可以養活眾多的生命;臺灣原有細蕊紅樹、紅茄苳、水筆仔、五梨跤、海茄苳、欖李,現在只剩下後四種紅樹林,全省西部以往很容易就看得到。

紅樹林擁有很多別處看不到的動植物生態,在河川出海口附近的紅樹林,大多擁有耐鹽性高的特質,再加上漲潮、退潮的潮汐變化,能夠在這種環境屹立不搖的紅樹林也有耐鹽性高低的差別。紅樹林最發達的部分,除了枝幹上茂密而翠綠的葉片外,根部的生長情況更是觀察的重點。有些根部肥厚地糾結在一塊,而木欖科的托架根、紅海欖科的支柱根及馬鞭草科的鉛筆根讓根部成為造訪紅樹林區的觀察重點之一。視覺上的差異之外,紅樹林的根部也有許多實際作用,可做為魚蝦提供棲身之所外,更能保護海岸線不被沖蝕,同時也是天然的水質處理系統。

河川在陸地上蜿蜒而行,流到出海口附近時河水多已混濁,再加上緩慢的流動速度,讓水中懸浮的泥沙、礦物質及有機物慢慢地沉澱下來,而這些經常帶著股腥臭味的有機沙土,為出海口附近的水中生物,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因此紅樹林區的魚類及鳥類生態都很豐富,更是愛鳥人士賞鳥的重要據點。
引用   http://www.twpowernews.com/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05&n_id=47905




沒有留言: